点赞新农人 | 农民程慕国的“菌菇梦” 世界观天下-焦点热闻
程慕国引入智能化菇棚种植菌菇。
“我有一个梦想,就是让烟台人吃上有机、健康的菌菇。”说这句话的,是山东兴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慕国。
【资料图】
兴程农业位于福山区张格庄镇,四面环山,背靠门楼水库。程慕国的“菌菇梦”,就在这山水滋润下萌芽、绽放。
说起他的“菌菇奇缘”,程慕国说,在研究健康饮食理念时,他曾到日本、韩国、欧洲等多个国家学习交流。他发现,世界上正持续掀起一阵阵吃蘑菇的热潮:美国人把蘑菇誉为“上帝的食物”,日本人认为蘑菇位于“植物食品的顶峰”,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将蘑菇纳入人类最佳饮食结构——“一荤一素一菇”。
各国营养专家对蘑菇营养价值的重视,给了他极大震撼和启发,也让他下定决心,回家乡发展菌菇产业。经过3年的摸索和研究,程慕国投资打造运营了兴程农业这家现代化生态农业高科技公司,致力于建设食用菌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。
经过一番努力,他最看重的有机、生态、健康,在“三物循环”中得到实现。
原来,他用的所有菌棒原料,均来源于本地农业生产的附属产物,包括秸秆、果树枝条、稻壳、棉籽壳、玉米芯等。经过加工、植入菌种后,这些附属产物便实现了废物利用,而使用过的菌棒经过粉碎后,还可以当作有机肥重新回到农田果园。
“在废物循环利用的过程中,做到了零污染、零农残,实现了植物、动物、菌物的‘三物循环’。”程慕国说。
目前,兴程农业的15个菇棚已经试种了35种菌菇。其中,草菇、猪肚菇、羊肚菌、原木小香菇、雪莲菇、桃红侧耳、金顶侧耳等菌菇已经获得有机认证。
受自然条件的制约,传统的菌菇生产种植周期长、产量不稳定、管理技术难、菌菇品质差、种植效益低。因此,要想规模化生产高品质菌菇,必须依靠现代科技。
程慕国借助鲁东大学、烟台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和科研单位力量,组建了强大的专家顾问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,克服传统种植模式靠天吃饭、经验种植的弊端,改良生产技术,稳定和提高菌菇品质。与鲁东大学农学院共建了省内领先的专业实验室、工作站、校企研学实训基地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,进行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。
同时,他还引入智能化菇棚的应用,安装了各种现代设备,为菌菇带来可控、安全的生长环境。“每种菇对温度、湿度要求不一样。像这种雪莲菇,逆境环境下更能激发它释放出风味物质,口感特别鲜美。”程慕国说,由于采用了基于传感器、物联网、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云平台,菇棚实现了远程智能控制和标准化生产管理,只要一台手机,就能实现对菇棚的灌溉、通风、降温、增温等远程自动化控制,从而为不同品类菌菇的生长提供适应的温度、湿度和光照,保证蘑菇实现周年生长、周年供应。
有了好菌菇,如何销出去?在市、区两级农广校的推荐下,程慕国多次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,有针对性提升管理、销售技能。
靠着良好的品质和现代化经营理念,兴程农业生产的菌菇得到市场的青睐,产品供不应求。目前,主要通过电商、社区团购、直营店、会员客户等渠道直接进入千家万户。
“早上下单中午送达,中午下单傍晚送达,实现了‘当日达’。”程慕国说,这种模式一方面能让本地生产的新鲜菇当天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;另一方面也能以贴近市场的价格供货,做到让利于民。
在他的菇房里,各式各样的蘑菇撑起一朵朵“小伞”,构建起一个奇幻的蘑菇世界:肉墩墩的香菇,水嫩嫩的金顶侧耳,粉嘟嘟的桃红侧耳,外形均匀自然,菌盖圆润肥厚,手感紧密硬实,嗅之淡淡清香,让人神清气爽。
“小菌菇,大产业。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菌菇,它一头连着地头,一头连着厨房,事关百姓餐桌,事关乡村振兴。”程慕国始终认为,食用菌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比如,烟台果品种类丰富,大樱桃、苹果、葡萄等果业面积较大。发展林下经济,充分利用果树下土地空间资源,选择适合菌类进行合理种植,既可利用“三物循环”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,又可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。
如今,经过积极探索试验,在苹果、大樱桃树下种植菌菇已初见成效。下一步,他将逐步完善并由点及面、示范推广,后期将采取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支持引领带动种植,既可让农民增收致富,实现就业创业梦想,又可扩大规模和产量,让有机鲜活的高品质健康菌菇走入千家万户,成为家乡百姓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。
“我会牢记为农初心,让市民以平民价吃上生态菇、健康菇。”提到未来,程慕国信心坚定、步履铿锵。
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宋秀英 摄影报道
责任编辑:赵璇
审校:高涵